廣東省中醫院陳秀華:“醫生不是一份職業,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”
  她在萬米高空飛針救人命
  
  陳秀華教授正在使用中醫傳統療法治療病人羊城晚報記者 湯銘明 攝
  羊城晚報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 吳大海 通訊員 宋莉萍
  韓國議員、俄羅斯教授、企業家……在她眼裡都只是病人;萬米高空、偏遠邊疆、農村基層……不妨礙她飛針走穴,治病救人。最近被評為2014年第二季度“廣東好人”的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陳秀華教授,在從醫20多年裡,以精湛的醫術、崇高的醫德,獲廣東省“抗非二等功”、廣東省“三八紅旗手”、廣州市“抗非標兵”,被譽為“大德善士”。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,她說:“醫生不是一份職業,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  “速救”破“慢郎中”誤區
  陳秀華是地地道道的廣州西關小姐。小時候,母親因吹風受寒導致面癱,經過針灸治療又恢復了正常,這讓她對針灸產生了濃厚興趣。大學時她報讀廣州中醫學院針灸系,1993年以優異成績留校在第二臨床醫學院(即廣東省中醫院)工作。
  “我到人事處報到時,通知分配在急診科工作。”陳秀華說,“我學的是針灸,應該去針灸科才對,怎麼就到了急診科呢?”後來她才知道,省中醫院當時正創建首家全國中醫急症醫療中心,醫院大力建設和發展中醫急診,而急症要突出中醫特色與優勢,針灸正好能發揮作用。
  陳秀華先後拜師6位全國名老中醫和專家,學習運用針砭灸藥等傳統療法,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和保健養生。二十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更堅定了她對針灸療效的信心。現在給人瞧病已經是陳秀華的本能,她針不離身,去哪都帶著,“有時跟朋友聚會,看到誰有問題就直接給他扎針”。
  別看陳秀華說得輕巧,當年她自己在產房臨盆時胎兒缺氧,且持續1小時以上沒有宮縮,情況緊急,本需轉手術室行剖宮術。她請助產士為自己針刺催產,不到5分鐘就出現持續的宮縮,不但孩子(體重7.96斤)順產,自己也免了剖腹產手術之苦。另一次,其家翁突發心絞痛,她運用針灸技術急救,在120急救車到來之前,家翁已轉危為安。
  在急診科工作,陳秀華中西醫結合“速救”了無數生命垂危的急危重症病患,打破了“中醫是個慢郎中”的誤區。 編輯:何平
   1
  “神針”創造神奇故事
  去年底,陳秀華在萬米高空施針救人的事更讓她名聲在外。
  2013年12月,陳秀華搭乘飛機從廣州到上海開會。飛機航行至萬米高空,乘客陶女士突然感到眩暈、噁心欲嘔,暈倒在地。乘務長緊急廣播尋找醫生。陳秀華前往救助,她扶陶女士平躺在飛機過道地板上,不料陶女士繼而出現呼之不應,連脈搏都摸不到,連續測三次血壓均為零!陳秀華說,因為飛機上的醫療搶救設備和條件有限,幸虧她有隨身攜帶銀針的習慣。她隨即拔出隨身攜帶的銀針,先後針刺百會、四神聰等多個穴位,“傳統針灸的絕招都用上了”。在施針10分鐘後,陶女士蘇醒了,血壓、脈搏也恢復了。“如果當時陳主任不在飛機上,她沒有挺身而出,我太太的後果真不堪設想。”9月20日,陶女士的丈夫溫先生回憶起當時情景,仍感激得兩眼淚汪汪。
  記者在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採訪時,多名患者用“神奇”、“不敢相信”等詞來給陳秀華“點贊”。
  張女士的父親患有腸癌,並轉移到肺,今年9月份找到陳秀華幫忙診斷。在中秋期間,陳秀華放棄休息,帶病回來給她的父親扎針看病,讓老人家十分感動。“用我爸的話說,陳主任簡直就是救苦救難的菩薩!”張女士說,她父親接受針灸治療後,呃逆等癥狀已大大減輕,病竈也有縮小。
  另一患者溫先生之前全身長滿了牛皮癬,“就像皮膚上的浮雕”,12年間先後看了無數醫生,花了100多萬元都沒治好。在陳秀華這裡接受針灸治療,才一個多月,牛皮癬已脫落,紅疹已不見了。9月20日,溫先生和太太到診室為陳秀華送上繡著“秀華神針,造福百姓”的錦旗。患者們說:“如果醫生都像陳主任這樣,醫患關係怎麼會差呢?”
  邊遠基層義診播愛心
  不僅是在醫院里看病,陳秀華還傳道授業,慈善、義診活動里總能見到她的身影。至今,陳秀華先後在河北、吉林、遼寧、雲南、新疆、內蒙古等8省20多個市以及港澳台等地開展大型系列主題活動,大力普及健康保健知識,服務診療人次多達10000多人次。她還遠赴省內外乃至少數民族邊遠地區,為老少邊窮等醫療落後地區的患者送醫送藥,為當地醫務人員培訓講學,傳承技術。
  2008年8月,陳秀華參加廣東“健康直通車”援疆活動。有一天,廣東醫療隊在義診時碰到一位維吾爾族大媽因急性哮喘發作。當地衛生院缺醫少藥,面對這樣的急症患者,連醫療隊里的呼吸科專家也束手無策。陳秀華施針急救,數針扎下去,2分鐘後大媽的嘴唇逐漸轉紅潤;5分鐘後,汗水就止住了;8分鐘後,血壓和心率逐步恢復正常。
  除了國內患者,陳秀華還用小小的銀針治愈了無數外國友人的疑難雜症。
  韓國的亞洲自行車聯盟秘書長崔富雄夫人8年前進行了卵巢切除術,術後6年發現肺轉移癌,2年前被韓國專家“判了死緩”。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,他們找到廣東省中醫院,陳秀華用針灸、刺血、拔罐等傳統療法,令崔夫人的癥狀顯著好轉,夜間無咳嗽,並恢復了良好的睡眠質量。
  俄羅斯教授KAZACHEK女士經過陳秀華的精心治療,治好了水腫、膿水痼疾。該教授用漢語演唱一曲《東方紅》以表達她的感激。
  大愛與小愛,她選擇前者
  看門診、搞科研、帶學生、開講座……陳秀華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滿滿,一心撲在患者和工作上。
  陳秀華在兒子十個月大時就主動申請值夜班。科主任讓她按規定要等孩子一歲再值夜班。但陳秀華卻十分堅持。醫院有規定,職工的孩子如果在哺乳期,每天可以早下班一個小時去給孩子喂奶,但陳秀華沒有提早下班。上班時,陳秀華把兒子寄養在醫院職工的托兒中心。兒子一餓就放聲大哭,哭的次數多了,大家就都知道了:“噢,又是陳秀華的兒子。”
  兒子大些了就該上幼兒園了,但是上學、放學接送又是個大問題。陳秀華根本沒空去接兒子,這個重任只能全落在她的丈夫身上。“從醫這麼多年,覺得最對不起自己的家人,特別是兒子,我基本沒有管過他的學習生活。”陳秀華說,“但丈夫理解、支持我,我感到特別幸福。”
  對話
  醫者仁心
  羊城晚報:您從醫二十餘年,愛心從哪裡來?
  陳秀華:每一個醫療工作者在對待病人時都是發自內心的,我們要求自己“急病人所急,想病人所想,痛病人所痛”。這樣的職業操守是在我們剛剛入行時,前輩就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傳授給我們。不論醫生護士都一樣,就是“仁心仁術”。
  羊城晚報:您認為醫生只是一份職業嗎?
  陳秀華:醫生不只是職業。手機有輻射,但我是24小時不關機,因為怕有緊急情況。如果只是把醫生當職業的話,那我們下了班,脫下白大褂就不用管了。事實上,在醫院外看見病人需要救助,我們也一樣會挺身而出,並不會多想萬一有個閃失要承擔責任之類,救死扶傷是醫生的本能嘛。醫生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,我隨身帶著銀針,有緊急情況時便可派上用途。編輯:何平
  (原標題:廣東省中醫院陳秀華萬米高空飛針救人命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x29gxpxm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